在城市里待的時間長了,人就容易感到煩悶,最近筆者應海馬汽車的邀請,參加了“海馬騎士萬里走黃河”西寧到蘭州段的行程。借此機會剛好放松放松自己的身心,也正好體味下祖國西部的大美風光!
青海對于我來說一直都是個夢,夢的起源來自兒時常聽的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王老先生唯美的歌曲,讓我在那個青春懵懂的年齡對愛情,對著美麗的草原充滿了向往。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因而得省名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了她的帳房, 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他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著皮鞭, 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看到如此美景,我不由自主的哼唱起這首經典老歌。我們從共和縣出發,此行的第一個目的地便是美麗的青海湖。
出發近兩個小時后,我們來到了“日月山”,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里,屬祁連山脈,既是湟源縣、共和縣的交界處,又是青海省內、外流域水系分水嶺和農、牧區天然分界線,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其名的由來,跟文成公主有關。傳說,當年文成公主動身西去和番之時,悲痛萬分,唐王賠送了一面寶鏡勸慰她,要她到了漢藏分界的地方,取出來照看,從鏡子里就能夠看見家鄉和父母親人。歷經艱幸,輾轉到了赤嶺,公主思親心切,便取出寶鏡照看,鏡中顯現的只是自己消瘦的面容和殘陽斜照下的赤嶺山脈,她此時才明白,父母是為江山社稷而哄騙了自己,悲憤傷心之下,把寶鏡扔了出去,摔成了兩半,正好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輝,西邊的半塊朝東,照著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連綿的高原草場非常美麗,藍的天,白的云和羊群,在草場邊我們還見到了如同神靈的純白色的牦牛。白牦牛是中國及世界稀有珍貴的地方類半野生特有種群,它生長在高寒缺氧氣,枯草期和冰封期長達半年左右的嚴峻自然條件下,這里天是藍瑩瑩的天、水是清粼粼的水,牧草茂盛加雜著中草藥的鮮花盛開,雪白的牦牛和碧綠的草地裊裊的炊煙和悠悠的笛聲繪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的自然圖畫。
翻過無數的山,眼前一直都是牛羊草原,突然間,車隊一個轉彎,一汪碧水突然映入眼簾,車上的人馬上興奮起來了,我們終于到達青海湖了!
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部,這里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米至5000米之間。
快到青海湖邊,我們看到一個安靜的村莊、連綿的油菜花……,這里也許就是傳說中的人間天堂。我們整日忙碌,忙碌完賺錢,賺了錢來這里享受份平和與清閑,看到村莊里悠閑的當地人,我真有些心生嫉妒……
青海湖的美除了其面積大風景美外,它更是藏區民眾心目中的圣湖,青海湖在不同的季節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當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的時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氣爽,景色綺麗。遼闊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的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的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蕩漾。
湖邊景色雖美,但是因為景區的開發,外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這里的人們已經失去了王洛賓歌里的那絲淳樸,青海湖邊圣潔的白色牦牛,這些白色的“高原之舟”主要供游人來拍照,掏錢,那是必須的!甚至在湖邊刻著“青海湖”三個字的大石頭旁拍照也是要付費的!更有甚者,筆者看到湖邊可愛的藏族小朋友,剛拿起相機拍了兩張,旁邊便有人上來要錢,還好很便宜,但是你心中剛升起的那份輕松和灑脫瞬間蕩然無存,我又把我的心調回到了在內地時刻警惕的“擋位”。
青海湖邊飯店中的大型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看到這幅畫我感覺非常的親切,一是自己自小對歷史比較感興趣;二,出生在西安的我可還是文成公主的娘家人呢,呵呵;三,家里大伯年輕時援藏數年,從小聽他講了太多藏區的故事,所以自己骨子里對藏族還是很有好感的!
青海湖邊小鎮上的藏族婦女和穿著名族服裝的藏族小孩,小孩很可愛,可只要你一拿起相機拍攝,這兩個女同胞馬上上前要錢……!看到此景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青海湖邊的油菜花是非常有名氣的,但是我們似乎錯過了季節,只能拍到不大的一片,7月應該是油菜花最漂亮的時候,以后有空我想我還會來的!
青藏高原上常見的風馬旗,也叫做經幡,一般在藏區的山口處你都能看到。藏族同胞認為印有護佑平安和敬畏神靈的經幡讓風吹動,有利于讓上蒼知道自己的祈求,從而保佑自己及家人。
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瑪尼堆。也被稱為“神堆”。這些石塊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種吉祥圖案,它們也是藏族民間藝術家的杰作。這其中的每顆石子都凝結藏傳佛教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愿。
看到上面的風景,突然想到部小說的名字《在路上》,其實人生最美好的風景都是在路上看到,人生本也就是一場旅行!走在如此景致的路上,放眼只有自然界的精靈,我感覺內心很靜,有種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感覺。
藏區牧民的氈房各式各樣,但是他們的生活卻是同樣的平靜安詳,來到這里我才知道人原來還可以這么安靜的活著,有機會真想體驗下這樣的生活。
路上,我們偶遇“磕長頭”去朝圣的一家人。摒棄信仰不談,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步一叩首讓自己的身與靈與自然溝通,用自己的行動體味自然,表達自己對佛法對自然的一種敬畏,此時我也明白了,真正的朝圣地并不是圣城“拉薩”,而是在這一步一叩首的路上。
在去貴德的路上,我們路經了“青海貴德國家地質公園”,貴德國家地質公園是以自然地貌景觀和地址遺跡為主要特征,輔以多樣生態景觀和豐富人文景觀的一個綜合性地質公園。這里很美,看照片吧,因為這樣的美我不知道用語言怎么形容!
公園內阿什貢七彩峰叢地貌多姿多彩,秀麗壯美;麻吾峽風蝕地貌鬼斧神工,變幻無窮;黃河景觀美輪美奐,如花似錦;龍羊峽谷陡峭險峻,氣勢磅礴。多種多樣的地質遺跡反映了地質歷史時期青藏高原的演化過程,也記錄了黃河的發育史和貴德自然環境的變遷。
車隊行至貴德黃河大橋邊,早就聽說過一句話“天下黃河貴德清”,那么這里的黃河到底是什么樣呢?
從西寧出來,一路上雖然都是在黃河流域活動,但是我們并未見到真正意義上的黃河。到了貴德,我們終于看到了“黃河”,出生在黃河中游的我見到貴德黃河時我懵了!這是黃河水嗎?是的!“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看來沒到黃土高原的黃河水確實像是“天上來的”!
其實西寧離蘭州其實很近,但是兩地的風景及人文相差甚遠。青海讓我用一個顏色形容我會選擇“綠色”,車隊進入甘肅后,讓我用一個詞形容甘肅,我的選擇是“黃色”。
越來越接近蘭州,周圍的山漸漸的又開始泛出了綠色,我知道我們的車隊已經慢慢的接近“劉家峽水電站”了,因為有水的地方肯定有更多鮮活的生命。再往前走,我們竟然看到了綠油油的梯田,這告訴我,我們已經接近“黃土高原”了。
經過一座漂亮的上書“黃河三峽”的牌坊和一個繁華的山間城鎮,我們到達了劉家峽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中國首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境內的黃河干流。1958年9月開工興建,1961年停工,1964年復工,1974年12月全部建成。壩型為重力壩,最大壩高147米,總庫容57億立方米。安裝5臺機組,總容量122.5萬千瓦,年發電量55.8億千瓦時。第一機組22.5萬千瓦機組于1969年3月投入運行。這座大壩在我國水利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我們小時候語文課本中就有這座大壩的彩圖。
劉家峽水庫蓄水容量達57億立方米,水域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東北向延伸, 劉家峽水電站達54公里。攔河大壩高達147米,長840米,大壩下方是發電站廠房,在地下大廳排列著5臺大型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22.5萬瓦,達到年發電57億度的規模。劉家峽水電站把陜西、甘肅、青海三省的電網聯結在一起。 最近幾年因為生態的好轉及上游修建水電站的原因,劉家峽水電站的水質越來越好!
劉家峽不僅僅是座普通的水電站,它更是很多“生長在紅旗下”的一代的一個精神圖騰。因為它是我國建國后首座大型水利工程,在那個時代它是我國進入“現代化”的一個象征,因為建國后像“南京長江大橋”、“兩彈一星”等等大型工程及事件的發生,我們的父輩才真的有了種“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感受。
從劉家峽出來,天邊也已經泛起了霞光,入夜車隊到達了蘭州,我們的行程也就畫上了句號,這幾天雖然很累,但是踏著母親河的腳步,一路向前,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像接受了次洗禮。自己發自肺腑的發出感嘆“我們的祖國真的很大,很美”!
看完了青海至甘肅段黃河沿線優美的景色,下面我們一起簡單的了解下此次活動我們的坐騎——2012款海馬騎士。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