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在歷時一年多的申請和核準之后,中國大洋協會提出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得到了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的批準。這標志我國在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獲得了1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并在未來開發該資源時享有優先開采權。
這是繼2001年大洋協會在東太平洋獲得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區之后,我國在國際海底獲得的第二塊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的海底礦區。
“尋寶”之路很漫長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對多金屬結核進行了系統調查。1991年,中國大洋協會獲準在聯合國登記為“國際海底先驅投資者”,獲得了1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開辟區。90年代,在國家專項資金的支持下,中國大洋協會集中國內優勢力量,在開辟區進行了10個航次的調查研究工作,優選出7.5萬平方公里、面積和渤海差不多的多金屬結核區,按期執行了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區域放棄任務。
2001年5月22日,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薩地亞·南丹與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金建才在北京簽訂《勘探合同》。這個合同的簽訂,意味著我國對位于太平洋上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的大洋礦區具有了專屬勘探權,并且在多金屬結核進入商業開采時具有優先開發權。
由此,中國成為繼俄羅斯、韓國等之后海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家族中新的一員。
海洋“尋寶”前景廣
與多金屬結核不同,多金屬硫化物因富含銅、鉛、鋅、金和銀等金屬,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和良好的開發前景,因此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此次申請獲得核準后,大洋協會將于年內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為期15年的勘探合同,并依照合同,履行開展有關環境監測、環境基線調查與研究、完成75%勘探區面積的放棄任務、培訓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人員等義務。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國將進一步拓展培訓海洋“尋寶”的新領域,推動海洋經濟的科學發展。
深海勘探益處多
載人深潛器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員徐芑南指出,深海是地球上最后未開發的邊疆之一,深海勘探是人類進步的標志,也為人類管理和利用海洋資源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和經驗。徐芑南介紹,海洋深處存在著大量的礦產資源,也存在著極端環境下的生物,這些生物及其基因資源有巨大的科研和經濟價值,是全球海洋科學家研究的熱點。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王飛表示,中國獲得對國際海底礦區的專屬勘探權,將有利于人類對海底資源的了解和利用,有利于提高人們對深海的科學認知水平和有效保護海底環境,有利于帶動和促進有關的深海技術裝備研制邁上新臺階。
鏈接
海洋富礦
位于國家管轄海域之外的國際海底區域,面積約為2.517億平方公里,約占地球表面積的49%。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這一區域及其蘊藏的豐富資源是全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由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進行管理。
資料顯示,目前人類已發現的海洋礦產資源主要包含油氣、煤鐵等固體礦產、海濱礦砂、多金屬硫化物、多金屬結核和富鈷錳結殼、可燃冰這六大方面。
資料顯示,海洋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全球深水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高達1000億桶。近10年來,人們新發現的探明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氣田70%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于深海。各種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海洋石油資源將是未來原油產量增長的重要來源,全球50%以上的油氣產量和儲量將來自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