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78年世界矚目
該公園位于海珠區新滘中路與華南快速干線交界處西北側,南面臨石榴崗路,距海珠湖、琶洲會展中心、萬畝果園均約2公里。該遺址是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吳尚時1937年發現的,距現狀海岸線上百公里,至今已78年,它是世界公認的最深入內陸的古海岸遺跡,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見證了珠三角六千多年的滄海桑田,對研究華南海面變化、陸地升降和滄桑變遷有重要價值,也對研究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和地殼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光環背后,是最近幾年陸續爆出的“雜草叢生”、“邋遢不堪”、“遺址公園建設流產”的新聞,早在半個世紀之前被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并沒有得到相應保護。
將建成地質公園
日前提上規委會討論的《七星崗古海岸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改》方案已基本獲通過,整個規劃范圍約13萬平方米,而4.1萬平方米的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位于規劃范圍內。
按照規劃,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將分為5個區:遺址保護區、遺址展示區、科普配套區、橋底配套區、公園展示配套區。遺址保護區是古海岸遺址本體所在區域,承擔科研教學基地功能,包括保護一址一亭兩碑,新建一像一徑;遺址展示區主要承擔遺址展示、實地教育功能,包括入口、地質教育點、地質文化展廊、兩碑,并配套公廁及管理用房;科普配套區主要承擔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并配套社會停車場;橋底配套區臨時承擔公園的停車等配套服務功能,配套臨時停車區、地質文化宣傳;公園展示配套區承擔公園未來發展展覽,旅游功能,設置地學博物館和太陽歷廣場。
規劃要求,整個研究范圍內的建筑限高不超過44米(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北部山體與石榴崗路高差),其中有地塊要求不高于36米。此外,對于13萬平方米的規劃單元,多項道路和用地指標都作了調整。其中,規劃輔路西側紅線向東偏移,最大偏移約27米,東側紅線不變,紅線寬度由北向南逐漸縮窄。石榴崗路線位向南偏移約20米,紅線寬度不變。
現建筑去留擱置
此次規劃,對公園北面一幢52米高的閑置建筑,提出三個改造方案,第一是保留這個建筑并用來做博物館,第二是拆矮這個建筑至24米,并用作博物館,第三個方案則是拆除這個建筑,恢復綠地。
由于現狀建筑隔斷了北面的山體和南面古海岸遺址的連通性,規委會會議上出現較大爭議。有專家認為,可保留部分建筑做博物館增加歷史記憶,降低建筑高度露出山體,避免重復建設。但有委員認為,這個建筑本身擋住“背山面海”的視線,可以考慮全部拆除重新建一個體量更小的博物館。
雖然對現狀建筑去留各有意見,委員們也達成統一共識,應當保持北面山體和南面古海岸遺址的呼應和通達,讓參觀者可以直觀感受6000年前的海岸環境地貌,也應當有博物館性質的建筑承擔古海岸遺址的敘述和記錄歷史功能。
市規委會主任、市長陳建華在小結時提出,暫時擱置該樓去留的爭議,先請地質學家從地學研究的角度進行論證,“最優方案是拆了,次優是留下一部分,最后讓地質學會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