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瓦西里升天教堂
俄文名稱:Храм Bac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
其它譯名:波克洛夫大教堂、瓦西里·布拉仁教堂、瓦西里·勃拉仁內教堂、圣母大教堂
建筑類型:宗教建筑
修建時期:原建1553-1554年,1555-1561年改建
所屬國家:俄羅斯
教堂簡介:教堂的原名是“代禱教堂”,后因曾有一個名叫瓦西里·布拉仁的修士在此苦修,最終死于該教堂而得名。“布拉仁”在俄語里是仙逝、升天的意思。
歷史沿革
瓦西里升天教堂于1553-1554年為紀念伊凡四世戰勝喀山汗國而建(由7個木升天瓦西里大教堂制小教堂組成),并于公元1555年—公元1561年奉命改建為9個石制教堂,造型別致,多奇異雕刻,主臺柱高57米,為當時莫斯科最高建筑。16世紀時,教堂地下室曾經被用作國庫。傳說有兩個貴族知道后,決定于1595年搶劫這里的財寶。他們密謀在城市周圍放火,以調開警衛。但不幸的是他們的陰謀失敗了,兩人最終被處死。 1912年,教堂因其破舊不堪而被俄羅斯文物保護協會視為危舊房。十月革命后,政府開始修復工作。1918年始修復大圓頂和西塔大門,20年代末30年代初陸續修繕其他部分;沿保留下來的白色石基座復原了門前臺階;內部在30年代中斯被修復,1956~1965 年間中心教堂的壁畫由藝術家仿16世紀原貌重新畫過。 1967~1969年,教堂圓頂表面的鐵板由政府出資改為銅板,同時頂部十字架和鏤花檐板重新鍍金。這項工程繁復浩大,僅為覆蓋幾個圓頂就耗費一毫米厚的銅板約30噸。1980年正門和外部回廊得以復原。瓦西里升天教堂歷史上僅有很少時間使用過,現為俄羅斯國立歷史博物館分館,作為建筑文物供人參觀。

建筑風格
鼓形圓頂瓦西里升天教堂為俄羅斯東正教堂,顯示了16世紀俄羅斯民間建筑藝術風格。整座教堂由九座塔樓巧妙地組合為一體;在高高的底座上聳立著八個色彩艷麗、形體下滿的塔樓,簇擁著中心塔。中心塔從地基到頂尖高47.5米,鼓形圓頂金光燦燦;棱形柱體塔身上層刻有深龕,下層是一圈高高的長圓形的窗子。其余八個塔的排列是:外圈東西南北方向各一個較大的塔樓,均為八角棱形柱體、鼓形圓頂:在此四個塔樓之間的斜對角線上是四個小塔樓,建筑裝飾簡潔緊湊,借助斗拱與大塔樓相連。 八個塔樓的正門均朝向中心教堂內的回廊,因此從任何一個門進去都可遍覽教堂內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樓梯環繞。教堂內部,幾乎在所有過道和各小教堂門窗邊的空墻上都繪有16~I7世紀的壁畫。 殿堂分作上下兩層,且早已作為展覽廳使用。殿堂內設有展廳陳列圖片和模型以介紹這一教堂的建筑歷史和四個世紀以來的變化。有一間展室再現了大教堂的底層。底層幾乎是一間暗室,只有尖拱型細小縫供通風用。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過大量官款,現在陳列著16~17世紀的文物。與中心教堂相通的八個小教堂面積極大,其中東南塔內面積只有12平方米。
教堂結構
整個教堂由九座塔樓巧妙地組合為一體,在高高的底座上聳立著八個升天瓦西里大教堂色彩艷麗,形體下滿的塔樓,簇擁著中心塔。中心塔從地基到頂尖高47.5米,鼓形圓頂金光燦燦;棱形柱體塔身上層刻有深龕,下層是一圈高高的長圓形的窗子。其余八個塔的排列是:外圈東西南北方向各一個較大的塔樓,均為八角棱形柱體。鼓形圓頂:在此四個塔樓之間的斜對角線上是四個小塔樓,八個塔樓的正門均朝向中心教堂內的回廊,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樓梯環繞,教堂內部,幾乎在所有過道和各小教堂門窗邊的空墻上都繪有16~I7世紀的壁畫。殿堂分作上下兩層。16世紀俄羅斯軍隊攻克當時最堅固的城堡之一喀山時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在這里展出;陳列在喀山被圍景況模型旁邊的是一份攻占計劃,當時俄羅斯士兵的陣容和行動地點在這份16世紀的作戰計劃中展示得非常詳細和可信。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過大量官款,現在陳列著16~17世紀的文物。與中心教堂相通的八個小教堂面積極大,其中東南塔內面積只有12平方米。
.jpg)
重新修復
1912 年因其破舊不堪而被俄羅斯文物保護協會視為危舊房。十月升天瓦西里大教堂革命后,政府開始修復工作。1918年始修復大圓頂和西塔大門,20年代末30年代初陸續修繕其他部分;沿保留下來的白色石基座復原了門前臺階;內部在30年代中斯被修復,1956~1965年間中心教堂的壁畫由藝術家仿16世紀原貌重新畫過。1967~1969年,教堂圓頂表面的鐵板由政府出資改為銅板,同時頂部十字架和鏤花檐板重新鍍金。這項工程繁復浩大,僅為覆蓋幾個圓頂就耗費一毫米厚的銅板約30噸。1980年正門和外部回廊得以復原。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歷史上只有很少時間使用過。它現在是國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分館,作為建筑文物供人參觀。
歷史沿革
紅場形成于15世紀90年代,當時叫“集市”。是商人交易的地方,17世紀七八十年代它改稱為“紅場”,即“美麗的廣場”之意。十月革命后,紅場成了舉行盛大慶典和閱兵的廣場,莫斯科的城市建筑呈環狀,從中心到四周,一環套著一環,大小近4000條街道,四面八方都可以通向市區中央的紅場,大教堂緊傍克里姆林宮。1555~1561年,由俄羅斯建筑師巴爾馬和波斯特尼克根據沙皇和伊凡大公的命令主持修建。這座教堂是為紀念16世紀中葉俄羅斯國家生活中的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征討,戰勝和兼并喀山罕國而建的。后因曾有一個名叫瓦西里的修士在此苦修,最終死于該教堂而得名。“勃拉仁內”在俄語里是仙逝,升天的意思.這座教堂因其外貌的獨特和華美而舉世聞名。它是顯示16世紀俄羅斯民間建筑藝術風格的豐碑。十月革命后,政府開始修復工作,20年代末30年代初陸續修繕其他部分;內部在30年代中斯被修復,1956~1965年間中心教堂的壁畫由藝術家仿16世紀原貌重新畫過。1967~1969年,教堂圓頂表面的鐵板由政府出資改為銅板,同時頂部十字架和鏤花檐板重新鍍金。1980年正門和外部回廊得以復原。升天瓦西里大堂歷史上只有很少時間使用過。
相關歷史(傳說)
· 傳說在戰爭中,俄羅斯軍隊由于得到了8位圣人的幫助,戰爭才得以順利進行,為紀念這8位圣人才修建了這座教堂,8個塔樓上的8個圓頂分別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間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則象征著上帝的至高地位。米寧和波扎爾斯基雕像 ·教堂建造完備后,為了保證不再出現同樣教堂,伊凡大帝殘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師的雙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負了“恐怖沙皇”的罪名。
周邊建筑(雕塑)
· 教堂前圓形的斷頭臺是當年向群眾說教和宣讀沙皇令的地方,臺上宣讀處死令和罪狀,在臺下行刑。
·教堂前面還有民族英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雕像(1818年雕像落成)。1611-1612年,他們打敗了波蘭侵略軍,解放了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南面是瓦西里斜坡。一直延伸到莫斯科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