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含義
2009年2月末,日本館建筑工程正式啟動,同時日本宣布公開征集日本館愛稱活動。截止日本館(紫蠶島館)至日本館愛稱征集活動的最后一天3月27日,共收到3588個作品,其中,96%的作品來自于中國人。以原日本國駐華大使、日中友好會館副會長谷野作太郎先生為主席的評審委員會,經過反復評審、推敲,最終決定將中國女性提出的“紫蠶島”作為日本館的愛稱。
紫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代表高貴的顏色,同時,淡淡的紫色極其接近日本館建筑外觀的色調;蠶在中國是長壽的象征,日本館建筑外形成弧形穹頂,宛如一個巨大的蠶繭點綴著世博園;而從蠶繭中抽取蠶絲、制成絲線、織成絲絹的工藝也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它是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一種“聯接”的象征。“紫蠶島”極其形象地表現了日本館的外觀和特點,可以使參觀者在廣闊的世博園內更容易識別。同時,“紫蠶島”這一愛稱也體現了日本館所要傳遞的信息——面向未來,樹立遠大理想,永遠成長與發展下去。
展館館標
日本館館標為“微笑相聯”,日文“笑顏のつながり”,英文“Smile to Smile”。這一設展館標志(LOGO)計不僅充分體現了日本館所要傳遞的核心信息——聯接,更為重要的是表達了珍視“心靈的聯接”這一主旨。
設計者用JAPAN(日本)的首字母“J”柔和的曲線勾勒出了相互聯接在一起的笑臉,呈現給人們充滿幸福笑容的美好未來社會。笑臉的色調選擇了朱鹮色,象征日中友好。
“微笑相聯”這一設計將作為上海世博會日本館統一館標,將運用到今后日本館的各項宣傳活動中。同時,日本館建筑物外壁也會懸掛該館標。
作者簡介
岡室 健(OKAMURO KEN)
株式會社HAKUHODO DESIGN
日本館愛稱
日本館愛稱:紫蠶島
日語:かいこじま
英語表記:purple silkworm island
面向日本及中國普通民眾征集日本館愛稱,從近3600個作品中選出了“紫蠶島”作為日本館的愛稱。
紫色為日本館建筑外觀的色調。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代表高貴的顏色。 蠶島令人聯想到日本館形如蠶繭的外觀。 由蠶繭制成的絲絹可謂是中日文化之間的一種“聯接”的象征。 蠶破繭而出,以高貴的姿態獲得重生,在中國象征著長壽。 “紫蠶島”不僅傳達出了這種高貴更有一種對未來發展的期待,為此選定其為日本館的愛稱。
參展主題
日本館的參展主題為“心之和·技之和”,所要傳遞的核心信息為“聯接起來!為了和美的未來”。世博會吉祥物(海寶)通過“過去”展區的遣唐使,西陣織等中國文化、技術在日本傳承的展示;“現在”展區的動漫、機器人等技術和影像的展示;“未來”展區的音樂劇等表演,用“技之和”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來達到“心之和”。3個展區參觀時間約為1小時,可容納1500人參觀。而日本館的主題將通過拯救“東方寶石”朱鹮的故事完美演繹出來,中日兩國人民通過環境保護和共同努力,使日本又重歸西天。
展館亮點
節能環保
日本館在設計上采用了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館外部透光中國2010世博會標志性高的雙層外膜配以內部的太陽電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實現高效導光、發電;展館內將使用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
上演6400多場音樂劇
在日本館,專門辟有一座可容納500名觀眾的傳統木制劇場。在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博會期間,這里每天都要上演大約35場反映日中友好和日中共同拯救朱鹮活動的音樂劇。音樂劇大約20分鐘一場,由三組演員循環演出,半年累計演出6400多場。
從遣唐使看起
參觀日本館,首先會看到遣唐使、鑒真東渡等一系列反映日中兩國源遠流長交往歷史的展示。這些由一位位歷史先驅用心靈和信念寫就的傳奇,歷經千余年,仍然擁有激蕩人心的力量,在日中之間呼喚著“和”與“信”的回音。
國寶級絲織藝術回娘家
西陣織被稱為日本的國寶級絲織藝術,在日本已有1200年歷史。這種編織物利用各種顏色的絲線和金線來編織。由此編織出來的錦緞因為藝術價值極高而聞名于世。這門藝術便是在中國宮廷編織技術上演變過來的。在15到16世紀期間,中國端莊文雅的宮廷編織技術,包括金線、銀線編織技術傳入了日本。如今,純手工的西陣織品依然是華貴與身份的象征。西陣織,2010年將在上海世博會日本館里“回娘家”。
機器人“樂手”拉響小提琴
參觀者將能夠體驗未來的各項技術,如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推出的搭載超高清及超望遠功能的“萬能相機”,它能夠在拍攝視頻的同時,識別笑容后自動進行摘拍;可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提供“看護及醫療援助”、“家政援助”的伙伴機器人,以及擁有嫻熟揉弦、拉弓技巧的會拉小提琴的機器人。
[編輯本段]建筑外觀
紫蠶島是上海世博會各國家館之中面積最大的展館之一,同時也是日本參展世博會史上規模史無前例的展館。
這個首度公開的“龐然大物”高約24米,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展館外部呈銀白色,采用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包裹,形成一個半圓型的大穹頂,宛如一座“太空堡壘”。
這是一座“會呼吸的展館”,將與自然共呼吸,似乎延續和繼承了愛知世博會的主題理念,并融入上海世博會主題。展館設計上采用了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館外部透光性高的雙層外膜配以內部的太陽電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實現高效導光、發電;展館內將使用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在結構方面,由于日本館采用了屋頂、外墻等結成一體的半圓形的輕型結構,使得施工時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內容展示
日本館將融合了日本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兩種形態,通過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的講述,讓參觀者在視覺、觸覺、聽覺的感受下,了解一個真實的日本,以及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新型的城市展區1 聯接的驚喜(以遣唐使為中心)生活形態。
上海世博會日本館同時可容納1800人進行參觀。在進入展館前,參觀者不知道即將出現在眼前的是怎樣的場景,他們踏上了從過去到現在,并穿越未來的旅程。尖端的科技、大型影像劇場、高科技機器人……參觀者沉浸在不斷涌現的新奇氛圍中。內部的展示視覺效果總處在宏觀與微觀之間的不斷變換中,恐怕只有身處現場的人,才能在各自不同的心境下有所感觸。
在過去展區中,參觀者能夠看到國人熟悉的遣唐使、漢字以及中國傳統的建筑樣式等,這可能是日本特意為中國參觀者準備的一份“獻禮”。
在現在展區中,則有六組展示空間。其中一部分將展示節能技術、凈水技術等有助解決全球性難題的尖端科技;另外還將展示諸如屋頂綠化、節約用水等個人便能付諸實施的成果。讓參觀者在體驗“技之和”的同時,亦能由此察覺到里面所蘊含的與心靈的聯接。
在未來展區中,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將通過精彩表演具體呈現。在能容納600人展望空間的大型影像劇場里,展區將向參觀者呈現心靈的聯接,對實現“心之和”,即安心、舒適感、對未來社會的信心是極其重要的。
日本館的活動大廳在整座建筑中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活動大廳里將在184天的展期內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從您與高科技機器人相伴的場景中轉過頭,就能品嘗到精致的日本料理……總之,“重要的不光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感受到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