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千紀中葉,在三角洲的吉薩(Giza),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大金字塔,在今開羅近郊,主要由大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獅身人面像(Great Sphinx)組成。周圍還有許多“瑪斯塔巴”與小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體呈立方錐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6.4米,現為137米,底邊各長230.6米,占地5.3公頃,用230余萬塊平均需約2.5噸的石塊干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層磨光的石灰巖貼面,今已剝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處,通過長甬道與上、中、下三墓室相連,處于皇后墓室與法老墓室之間的甬道高8.5米,寬2.1米,法老墓室有二條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內擺放著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處。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蘭天空為背景,屹立在一望無際的黃色沙漠上,是千百萬奴隸在極其原始的條件下的勞動與智慧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