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中文拼音:Da Zhao Si 英文譯音:Jokhang Temple)是位于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2000年11月,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被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羅布林卡在2001年也被入)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大昭寺位于拉薩的寺院。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始建于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筑群。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之后寺院經歷代擴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而尼泊爾帶去的8歲等身像于八世紀被轉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羊土神變寺”。1409年,格魯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在寺院舉行了傳昭大法會,后寺院改名為大昭寺。也有觀點認為早在9世紀時已改稱大昭寺。清朝時,大昭寺曾被稱為“伊克昭廟”。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筑,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筑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