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寺位于擲缽峰東麓,是佛教十大叢林之一。它在中國佛教史上頗有名氣,是禪宗的南宗著名的傳法勝地,現在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南岳志》記載:福嚴寺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臺,是佛教天臺宗二祖慧思禪師在陳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創建的,為南岳最古的名剎之一。唐太宗曾賜御書梵經五十卷給該寺收藏。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懷讓禪師到南岳后,將般若寺辟為禪宗道場,通過他的弟子道一禪師傳法,南宗的“頓悟”佛法弘傳天下,天下佛子以該寺為傳法的佛院,可見它在南宗中的顯赫地位。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九七六年至九八四年),任該寺住持,他率領僧徒,在寺院周圍廣種松杉,重修擴建寺宇,將般若寺改名為“福嚴寺”。
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約四畝。整個建筑是磚木結構。院堂依次為山門、知客廳、岳神殿、大雄寶殿、祖堂。第一進是山門。紅墻繞寺,山門東北向。門上刻:“天下法院”,兩旁有聯:“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第二進是知客廳,大門正東向。廊柱上刻著楹聯:“福嚴為南山第一古剎;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門。”對聯闡明了該寺的歷史和地位。第三進為岳神像,殿中有岳神塑像一尊。據《南岳志》記載:“陳后主因崇祀岳神像。銅鑄萬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歷千秋。”宋朝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在《南行錄》中說:“有岳神銅像一尊”。這里的寺院一反常規,沒有四天王神像,卻有岳神神像。據《南岳志》記述,傳說當時慧思禪師和岳神下棋勝了岳神后,獲得這塊香火寶地。他為感謝岳神送地之恩,于是在寺里專門建造一個殿堂,作為岳神游憩下榻的地方,享受人間香火。故而有岳神像。第四進是大雄寶殿。佛堂原來供奉著陳后主時鑄造的銅質坐佛三尊,已不存。現在蓮花臺上的佛像是一九八四年重新塑造的。沿大雄寶殿后的兩側石級而上,便是第五進。殿堂三間,為祖堂、方丈、說法堂。說法堂上懸掛著一塊金匾,上書“五葉流芳”四字。 據《傳燈錄》記述:自禪宗六祖慧能的“頓悟法門”異峰突起,開創了南宗之后,又經七祖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揚,南宗風靡一時,從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懷讓一系,經道一形成溈仰宗和臨濟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頭希遷開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這樣南禪兩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稱為“一花五葉”。而“五葉”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臨濟、曹洞宗最盛。素有“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稱。而臨濟、曹洞兩宗。都發脈于南岳,南岳是“濟洞洞源”的圣地。所以禪宗七祖懷讓的道場,便有“五葉流芳”的贊譽了。
寺院的兩側是禪房。齋堂、香積廚。長廊把整個寺院連通,高低錯落,渾然一體。在寺院右邊側門外面,有一株古銀杏,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歷史。相傳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門,山門內的三株年逾千年的古銀杏,因為觸犯了佛門清規,被逐出寺外。
福嚴寺不但寺古、佛古、樹古,而且歷史上名僧輩出。可惜在十年浩劫開始,這一六朝古剎便遭到嚴重破壞。一九八六年農歷六月十九日,福嚴寺又為新塑的佛像、觀音、岳神、羅漢舉行了盛大的開光法全。海內外佛徒、居士及觀光者達數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