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郊豐臺區的永定河上,距天安門15千米,因橫跨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一帶,是燕地通往華北平原的要津,重要的古渡口。
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1192年落成,初名廣利橋,后改稱盧溝橋,康熙年間曾被大水沖毀。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盧溝橋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聯拱大石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盧溝橋工程浩大,建筑宏偉,結構精良,工藝高超,為我國古橋中的佼佼者。橋加印道全長266.5米,橋面寬7.5米,橋身全用堅固的花崗石建成,下11個券孔,中間的券孔高大,兩邊的券孔較小。10座橋墩建在9米多厚的鵝卵石與黃沙的堆積層上,堅實無比。橋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設分水尖,形似船頭,分水尖上還安置了一根邊長約26厘米的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以減少洪水和冰塊的沖擊,人們把三角鐵柱稱為“斬龍劍”;橋墩順水面做成流線形,并向內收進如船尾,洪水一出券洞即被分散,大大減弱了洞內水流壓力。其次,每一橋墩都肩挑兩拱,拱拱相連,構成整體,共同承受負重。橋為石砌連續圓拱,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嵌有帶棱角的鐵錠榫,把石間緊緊相連。據有關部門測試,直到現在,橋的負重仍可達439噸,這在世界建橋史上實屬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