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燈節” 正月初八至二月初二
元宵節恩平叫“燈節”,從正月初八至二月初二,長達十多天。燈節主要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禱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燈節”期間,各村均有燈寮,是專為打節供奉社神而設的。除夕前夜,各家各戶門前張燈結彩,一般人家掛的都是夜晚用來照明的風雨燈、四面光燈。這些燈徹夜不熄,每晚添油,直到“散燈”才撤去,叫作“長明燈”。“開燈”這天,村人吹奏八音鼓樂,出動瑞獅,到社壇迎接社神回燈寮安放,各家上供品祭祀。去年生有男孩的人家,送花燈到燈寮懸掛,名為“送燈”。燈寮內香煙繚繞,燈火輝煌,一派祥和氣氛。一般燈色均畫有花草蟲魚,亭臺樓閣或山水人物,燈裙題有詩句,如:“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菊酒,冬吟白雪詩。”
燈節當天至正月十五,各家上供,族中父老聚集燈寮圍飲“燈酒”。晚上燒吐珠花炮,拾得炮頭者接“炮山”回家供奉,以祈萬事中意合算。“炮山”是用竹條扎架,貼上五彩紙剪成的樓閣人物。當天晚上家家吃粥,不管粥料中蔥是必用的,蔥心中空,在恩平“空”“通”同音,取事事亨通之義,這粥稱為“通心粥”。“燈節”結束,要送灶神回壇,儀式和迎接時相同,燈寮懸掛的花燈也要送到社壇懸掛,叫作“散燈”。“散燈”標志著春節結束,春耕大忙開始了。
放生鯉 正月初二
“放生鯉”是新會縣城的舊俗。每年大年初二當地人會購買活鯉放生,祈禱生意興旺,人口平安。
大年初二清早,天還未亮,小販便擔著兩大桶活生生的鯉魚,穿街過巷,大聲呼叫:“好生鯉,大生鯉,金銀鯉……”叫賣聲此起彼落。主婦們一早起來,開門叫一聲:“好生鯉來啦!”小販就應聲奔前,把擔放下,任由選擇。主婦們購得活鯉,用盤盛著,配備炒米、糖、粉印餅等祭品,放于門口左側的門官神龕前,焚香燒燭,叩頭禮拜,祈禱生意興旺,人口平安,這叫做“開年”。開年后,用一水桶盛水,把鯉魚放進去,攜往驛前橋、募前橋的河邊埠頭,焚燭燒香,喃哺禱告,把活鯉放于河中,叫做“放生”。
新會天后誕搶花炮
新會市司前鎮天等鄉有衣服天后廟,過去每逢天后神誕,都要演大戲和燒花炮,各村還挑選一批青壯農民組成隊伍到天后廟后側金山崗上搶花炮。天后神誕的花炮計有120座,其中第4座花炮用紙扎成鰲山彩座,是群炮之冠。各村參加者雙掌分別染成綠、紅、赭等色。當第3座花炮升天后,第4座花炮便裝在用生鐵鑄成的鼎形轎子上,由50-60名李姓青壯年抬到場地上。花炮點火后,朝空中發射,射向哪里,搶炮手便奔向哪里,一涌而上,拼命向前,哪一村的人首先搶到了,其余各村的人都不能爭,只好等候搶24、104座花炮,直到全部花炮燃放完畢,才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