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區,受季風環流影響,形成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氣溫,1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7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全年無霜期220天左右。無錫市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48毫米。雨季較長,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屬濕潤地區。
3000年以前,兩名位于中國北方周朝太子泰伯和仲雍為讓位于季歷,東奔至此,定居于無錫,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鎮(盡管有些歷史記載說實在今天的蘇州)。二人幫助并帶領當地人民種田、開發水利,不久后這里便繁榮了起來。泰伯去世之后,因其無子,周朝君主便將他的后代冊封為“吳王”,史稱“勾吳”。泰伯廟就建在今天的梅村鎮,而里面的木質結構已經毀于長年的戰爭之中,后來翻修過數次,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建筑。在泰伯廟里今天仍可見一塊刻有孔子題詞的石頭。
在春秋時期,吳國成為了最為強大的諸侯國。著名兵法奇書《孫子兵法》的作者孫子,就是吳國人,曾在軍事上為吳王出謀劃策。在春秋時期,吳國被稱作是七雄之一。孫子的一些后代如今仍然住在無錫李子公園附近的孫巷。然而,不久后吳國被越國(今天浙江和福建一帶)所滅,后楚滅越,吳國在戰國時期又歸屬于楚國。
“吳”區域內的文化、經濟中心在嬴政在位期間轉移到了蘇州,嬴政也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隨后無錫則劃分給了蘇州。在漢朝時期,武帝設無錫為郡。據史冊記載,在漢朝初期就在此地發現了錫,也因為錫的發現而該地區引發了許多戰爭。隨著錫被開采完之后,一些人便認為這可能就是“無錫”(沒有錫)這一名字的由來,但是一些歷史學家則不同意這一看法,他們認為“無”只是當地方言的發音而已,并沒有太多豐富字面含義的意思,就好像蘇州被稱為“姑蘇”,吳被稱作為“勾吳”一樣,而在王莽奪權時期則更名為“有錫”(由于錫的緣故),僅僅是因為王莽想要更改成另一個地名而已。
無錫的農業和絲綢工業非常發達,尤其是在修造了大運河之后。然而,當蘇州成為吳國區域里另一大中心之后,無錫也成為了吳國重地。
這里的農業(米和魚是這里的主要產品)和工業一直發展到了20世紀初期,此時,無錫已經成為了中國紡織業的中心城市,以及全國四大糧食產地之一。在1900年至1940年間,無錫被看作是中國最重要的城市。這也是為什么曹禺的著名話劇“雷雨”中會數次的提到無錫,并評價說“無錫市一個寶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無錫的重要性也在逐漸增長,建立了很多紡織產業以及輕、重工業。這座城市也被視為江蘇省第三大重要的城市,僅僅排在省會南京和蘇州之后,隨后便被稱作是“江蘇第二”(南京市“江蘇第一”)。然而,很多人卻批評這里的發展模式,認為他們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因此政府也出臺了新的政策,以整治這里嚴重的污染。
無錫市位于江蘇省的南部,坐落于長江三角洲的平原腹地,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無錫一直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同時又是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被稱為“小上海”。無錫的風景秀麗,歷史悠久,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地處太湖的北端,由江南蒙蒙的煙雨孕育出了這顆璀璨的“太湖明珠”,并以其獨特而優越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位列全國十大旅游觀光城市之中。無錫市的總面積為4787.61平方公里,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孕育出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至今仍留存著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
【傳統文化】
無錫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國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吳文化的發展開創了江南古文明,當時由吳泰伯所開創的基業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吳國歷經了740年,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比不了的。吳地區域文化簡稱為吳文化,通常來說為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隨著考古的發展、歷史遺跡的發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無錫的古文化甚至還可以推到更遠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現在所說的吳國。
【傳統戲劇】
錫劇又叫做“無錫灘簧”,一直廣泛流行于蘇南地區,解放以后,從原有的太湖地區漸漸流傳到長江三角洲等地。錫劇的黃金時代為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一舉成為華東三大劇種之一,是江蘇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在民國時期,錫劇被稱“新戲”,抗戰時期又叫“文戲”,建國前后稱“常錫劇”,直到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后統稱為“錫劇”。錫劇發展為古裝戲為主后,主要吸取京劇的表演程式和藝術手段。其以簧調為主要曲調,后又創造了一些新腔以及增加了板式變化,尤其是大陸調從單一曲調成為變化豐富的腔類,除此之外,錫劇還吸收了江南的大量傳統的民間音樂。
【傳統工藝】
江蘇無錫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紫砂陶以其特殊的材質原料,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以及千姿百態的藝術造型,而享譽海內外。在無錫宜興特有一種澄泥陶,其顏色絳紫,由其所制成的產品都叫做“紫砂器”,或簡稱為“紫砂”,紫砂歷經生產與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的時候已經非常成熟,此后一直經久不衰。這里所出產的紫砂在明、清時代開始就已經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多種多樣,完全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制作而成,這種成型的工藝在世界上可謂獨樹一幟。
【傳統藝術】
惠山泥人是江蘇無錫地區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以其突出的藝術特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山泥人采用惠山地區一米以下的土為制作材料,經多道工序而成,可分為“粗貨”和“細貨”兩類。“粗貨”的表現內容大多為喜慶吉祥的主題,如大阿福、老壽星等,表達了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等美好愿望,其造型一般色彩明快,粗獷簡單;“細貨”為手捏泥人,其取材主要以傳統的戲曲人物、神話傳說為主,人物塑造得生動傳神,色彩突出。無錫手捏泥人對選材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以當地水稻田一米以下的烏土為材料。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為“大阿福”,其是以民間傳說所創作的,這個表現為民間中健壯孩子的可愛形象已經被神化,表達了鎮邪,降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