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承載著我國海防史上一段比較完整的歷史。這里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于一體,歷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崇武古城位于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御倭寇所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留。古城內外,有20多處分別始建于宋、明、清,后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庵廟堂等古建筑遺存,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跡群。尤其是城外3公里處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龍喉曉煙”有惠安第一勝景的美譽,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獅石晚照”的獅石臺曾經是戚繼光操練水兵的指揮臺又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城外半月海灣,著名畫家洪世清創作的大地巖雕——“魚龍窟”,以及著名書藝大師朱屺瞻、錢君陶、劉海栗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還建有現代石雕博覽園及省級海邊森林公園。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巖壘成,城墻共長2457米,城基高5米,墻高7米,并設有兩層跑馬逍。墻上有墻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面設城門,內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o.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一座,南城門外加設一照墻。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了望臺。四面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墻又加高1.3米。這些城墻、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御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贊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
特色景觀
古城門
城內有四個城門,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一座,南城門則外加設一照墻。相傳當年倭寇炮轟城池,城內關帝廟的關云長把青龍偃月刀一揮,炮彈被撥落在城墻旁,再一揮,炮彈射回賊船,于是船沉寇亡。我想,這就是關帝廟香火鼎盛的緣故吧。西門的兩道城門如今依舊完好地保留下來。蔭涼的城門下擺有幾個小攤子,攤主相互拉著家常,手不忘揮動自制的撣子趕著飛過的蠅蚊。新枝、野花在城門墻頭留下春的影子,陳年古榕的須根垂下,默默感受著古城的一切。
古城墻
對于崇武來說,石頭就是小城的靈魂。周長2567米的花崗巖古城墻承載著小城的歷史,見證了小城的從前以來,把歷史的記憶一直留到了今天。
古民居
順著城門一直向里走,外邊的嘈雜似乎隔于城門外,老街出奇地靜。老街兩旁是樸素的民居,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都沒有太多的裝飾。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歲月的斑跡,沉淀的光芒還在。
惠女服飾
惠女的服飾就是被風趣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 頭戴黃斗笠,披著白底小碎花頭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藍色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腰間佩有銀腰鏈,下穿寬大飄逸的低腰黑褲。
龍喉曉煙
有惠安第一勝景的美譽,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龍頭”立在大岞山海邊。站在“龍嘴”,可以觀看海景。“龍頭”附近的山上也是怪石嶙峋,千奇百怪。而“龍喉”的上顎,形態逼真。旁邊的一塊條石如舌頭狀,但已斷裂成幾段。在“龍喉”處堆積有一些砂石,據稱底下是一條通道,有2公里左右。由于海浪沖擊或者下雨,“龍頭”就會冒起煙霧,煞是奇觀,這也是“龍喉曉煙”的來歷。
自助指南:
1、門票價格:50元(包括古城及雕塑公園)。
2、開放時間:7:00-19:00
3、交通指南:要到崇武古城的人,可以先坐車到泉州車站,從泉州車站有直達惠安崇武的車,價錢在10-11塊。
4、最佳旅游時間:崇武古城內的建筑一年四季都是不變的,不過崇武古城旁邊有一個美麗的海邊,去完崇武古城還可以去海邊充分享受一下海邊的另一番情趣,所以崇武古城還是夏天去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