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舉辦兩屆的中國珍珠新品發布會暨發展國際論壇再次在三亞舉行,同時宣布這一盛會永久定址三亞。國內珍珠巨頭和傳媒界、設計界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權威人士齊聚鹿城,為中國珍珠進軍時尚產業獻言獻策,共同探討在國際旅游島背景下,將三亞打造成為中國珍珠的展示和推廣窗口。
,這個世界時尚產業的寵兒,歷來被視作奇珍至寶,象征著純真、完美、尊貴和權威。不過在當下中國,受困于“原料”形象的中國珍珠,其“時尚”光環卻在褪去。
1月7日,已舉辦兩屆的中國珍珠新品發布會暨國際論壇再次在三亞舉行,國內眾多珍珠品牌企業和傳媒界、設計界等領域的多名專家學者和權威人士匯聚一堂,為中國珍珠進軍時尚產業獻言獻策,眾多珍珠新品也紛紛亮相。已被眾多時尚界人士當成時尚高地的三亞,中國珍珠“時尚”在此步入了生長與傳播的歷程。
時尚潛質:尚待開發的璞玉
“珍珠,在中國時尚產業上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具有無以倫比的優勢。”時尚傳媒集團總裁劉江非常看好中國珍珠在時尚界的發展前景。
史料考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珍珠的國家,已有5000年的歷史,在我國,最早的記錄是孔子時代;在波斯,公元前2000年有珍珠的遺跡;埃及與希臘人,在公元前330年開始用珍珠來做裝飾。用珍珠治病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珍珠的藥用功能,在19種歷代醫藥古籍及現代藥典上都有記載。
就珍珠的地位而言,《爾雅》把珠與玉并譽為“西方之美者”,《莊子》有“千金之珠”的說法,秦昭王把珠與玉并列為“器飾寶藏”之首,我國古代各朝的君主王室,幾乎用珍珠裝飾了身體的每個部分,從珠冠到珠襦、珠袍、珠裙、珠鞋,用珍珠做簾,裝飾門窗、桌椅和龍床,用珍珠養顏、美容,以珍珠殉葬等等。
古往今來,國內外眾多名人紛紛對珍珠愛不釋手,中國首位女皇武則天,古埃及的婁巴特拉女王,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英國黛安娜王妃等,她們都對珍珠有獨特的品位,在公共場合,總不忘佩帶珍珠首飾以體現自身的高貴氣質。
“能夠以中國為基地發展起來的世界級奢侈品不多,而翡翠、珍珠和陶瓷應該是最有希望發展成為以中國為基地的世界級奢侈品牌。”《南方周末》總編輯向熹認為。
不過擁有厚重歷史淵源、廣泛藥用價值、優雅名人效應及高貴象征的珍珠,目前在中國時尚產業中卻無一席之地。
2007年,中國產珠量創歷史最高水平,占世界總產量的95%,成為當之無愧的珍珠大國,但產值卻僅占8%。近十年來,我國珍珠的出口量增長了20倍,平均價格卻下跌了9成多,中國珍珠淪落為低檔珠的代名詞,其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原料”出售,而非產品,更不用談為時尚產品。
時尚打造:融入文化與設計
“中國珍珠產量大,但在設計、加工、銷售上比較欠缺,有待于提高附加值,從賣原材料,到賣產品、賣設計。”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秘書長孫鳳民介紹,在國內市場,中國珍珠中高檔、優質珍珠所占比例很少,一些銷售人員在向顧客推薦高檔珍珠時,往往首選大溪地珍珠、南洋珍珠和日本珍珠,甚至把好的中國珍珠也說成是日本珍珠。
向熹對此提出,附加值的提升,有待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依賴文化與設計。
玻璃是工藝品基本的原料,卻做成了奢侈品。向熹談到,世界知名仿水晶品牌施華洛世奇的成功,靠的是設計與文化。“琉璃”一詞的產生、佛教文化的注入,這些為玻璃產業注入了很大的時尚發展空間。在中國民族文化中,珍珠占了很大位置,結合文化及設計,中國珍珠也有望發展成世界級的奢侈品。
“珍珠產品設計師應有一個引導性,我們不能光去迎合市場,還應通過作品來引導時尚潮流。”對于珍珠時尚的理解,英國華人珠寶設計師劉雯提出了他的市場觀。他認為,在珍珠形狀、與其他金屬的搭配等方面,設計師均有很大設計空間,可推出更多個性化產品。
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院長任進同時提出,中國應加大對本土珠寶設計師的培養,設計出具有濃厚中國元素、代表中國文化的珍珠飾品,從而切實提升中國珍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可喜的是,三亞等地一些珍珠企業已開始探索給珍珠增添更多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