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小食潮汕牛肉丸
牛肉丸作為著名的潮汕小食,在汕頭已有近百年歷史,牛肉丸可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進了一些嫩筋,很是有點嚼頭。
傳統制法是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醬,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鐘,隨后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后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鐘,撈起牛肉丸。
據說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許能作此表演,由于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機制的要高。80年代初出現打丸機后,手打的傳統制作方式也便日漸稀少。
隨著來汕的外地人及老汕頭人希望嘗到那種“掉地上還能彈得老高”的手打牛肉丸的要求也日益強烈,這才使美味的手打牛肉丸重現“江湖”。
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適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醬或辣椒醬佐食。吃牛肉丸有不少人蘸辣椒醬,不過還是蘸本地特產沙茶醬最為地道。
牛肉丸還可烤著吃,燒烤時把牛肉丸剖成兩半,抹上醬料和蜂蜜烤熟即可大嚼。
潮汕吃面習俗奇趣
就潮汕的習俗來看,面條的確有裝點臉面、表示禮數的功能。過去“番客”(華僑)回家鄉,親屬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做一碗糖面,再加上兩只雞蛋,恭恭敬敬捧上,這叫請“食甜”;以前產婦產后第十二天,要舉行“開葷”儀式,產婦由吃素轉為吃葷,還要給鄰里、親友送禮物,親朋得回贈禮物表示祝賀,用的就是白糖和面條;還有娶親前的送聘,聘禮有實物和現金,實物須有四式以上:白糖、面條、大吉、首飾、布料等等。除此之外,做面條、吃面條也有其特殊的含義。剛過門的媳婦給公化婆婆過生日,做甜面可是一道不大不小的考題:面湯要夠甜,面條要韌勁足,不易斷。未來女媚送聘禮上岳父母家,也要接受“吃甜面”的考驗——甜面再加上雞蛋,滿滿當當一大碗。這碗甜面怎么端起來,就看你是否聰明了——在潮汕人眼中,面條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禮儀用品。
面條的做法不少,可炒,還可以做湯面、撈面等等。煎面,應該算是罕見了。不久前在建業酒家,我和朋友就嘗到一款新式的煎面條——干煎伊面。那天還是同潮菜特級廚師翁鴻輝師傅親自掌勺,我們是開眼界又飽口福。主料伊面是手工制成,添加了雞蛋、牛奶等配料,面條是橙紅色,柔韌、纖細、均勻。做法是:面條在滾水中煮熟,撈起后用涼開水沖冷,使面條變得爽凈潤滑,瀝干水后,起油鍋拉油,最后再以文火干煎,裝盤后在面條上鋪上韭黃,配以陳醋碟和粉糖碟,便可上桌了。面條的橙紅與韭黃的翠綠相映生輝,極為誘人。有陳醋和粉糖提味,嚼起來外脆內嫩,滿口留香。
潮汕“粿仔脯”的由來
潮汕人歷來好食“粿仔脯”,其由來已久。然此物為何人發明創造,這里則有一段傳說。
揭陽龍溪都人郭貞順,生天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為縣邑郭教諭之女,自小淑惠,喜愛詩書。許配潮陽周伯玉為妻,讀書更為勤奮,精通經史,尤以數學、詩文為最。
時值元末明初,四方豪杰并起,戰爭連年不斷。郭貞順深具數學預算之才能,又識讀經書,知道潮陽雖遠離中原、地處海隅,但難保戰爭不會至此。若潮陽波及戰爭,農?;膹U,商賈枯竭,則后果不堪設想。遂計劃發明一種糧食,既不影響當時糧食,又可久藏。但日復一日,郭貞順絞盡腦汁,尚未能發明這種東西。
一天郭貞順在喝稀飯,偶然間在飯碗里發現有幾小塊東西,挾之即碎,嚼之清香可口,遂將碎塊放在盤中細看,仍不知何物。后又到米缸里將米翻個徹底,也未見有異,這時她才記得起今天煮的米是幾天前祭拜海神的米。但為何有此東西?她又細細思索......最后她終于發現:幾天前在祭拜海神時,有幾小塊粿條掉落在米盤上,幾天后用這些祭拜海神的米煮飯時,掉落在上面被曬干了的粿條塊和米一起被煮熟后,里面就有這此“挾之即碎,嚼之清香可口”的東西來。
此后,郭貞順便教人將神的粿品切成碎片,然后曬干儲藏。
不久,戰爭果然殃及潮陽,潮陽地區一片饑荒,幸得郭順貞發明“粿仔脯”,才使邑民有充饑之物,渡過難關。
此后,“粿仔脯”遂在潮汕各處流傳。時至今日,人們每逢粿品有余,都將其曬干貯存,隨時均可作三餐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