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風箏會
據考證,陽江風箏已有1400年的歷史。陽江背山面海,曠野遼闊,到處都是天然的放飛場。由于山、海之間的特定地理環境,每年中秋至重陽期間,天氣晴朗,秋風勁且順,是紙鳶上天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自然成了民間的活動。自古以來,城鄉各處,男女老少,在重陽節期間,都要舉行盛大的風箏賽會。陽江的風箏藝人,在重陽節前,更要趕制大量的風箏,以滿足市場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陽江的風箏活動更是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陽江風箏已成為中國南派風箏的杰出代表。 1986年,陽江首次組織風箏隊,代表廣東參加在山東濰坊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風箏比賽。此后,陽江風箏代表隊多次參加全國風箏比賽,在1986-1998年間,共獲得金牌87枚、銀牌47枚、銅牌35枚、團體總分冠軍6次。與此同時,陽江風箏還走出國門,參加國際大賽并獲得殊榮。陽江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風箏十絕,聲播海外,為祖國盈得了極高的聲譽。 1991年,陽江市建成全國第一座風箏放飛場--南國風箏競技場。南國風箏競技場位于市區鴛鴦湖畔,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可容納30萬觀眾放飛,是目前我國最具規模的風箏放飛場。1991年,廣東省體委命名陽江為"廣東省風箏之鄉"。1993年7月,中國風箏協會命名陽江為"中國風箏之鄉"。此后,陽江市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定為風箏節,每年都舉辦一次群眾性的風箏比賽,吸引了美國、日本、意大利、印度、泰國、法國、德國、孟加拉、盧森堡、南朝鮮等外國風箏友人和港澳臺同胞。風箏節期間,城鄉各處,萬人空巷,紙鳶滿天,盛況空前。 陽江扎制的風箏,種類繁多,不但放飛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靈芝 "是陽江風箏的杰出代表。這種風箏呈橢圓形,頂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活現的小鹿,口含一靈芝草在不停跑動。風箏的頂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張開,在空中迎風"汪汪"作響,方圓數公里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這一作品目前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風箏珍品。"百足"(蜈蚣)類風箏則是陽江風箏的另一項驕傲,這種風箏的設計制作采用"仿生學"原理,按"百足"類動物的生態,從頭到身軀、肢爪,形似傳神,巨者可達100多米長。放到高空時,能搖頭擺尾,栩栩如生,還能附加特技表演,如"龍吐珠"、"戲鞭炮"、"龍頭吐火"等,有聲有色。除"靈芝"、"百足"外,陽江風箏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鷂"。這種風箏的群眾扎制基礎最廣,品種也最多。從花草魚蟲、鳥獸動物、人物圖像一應俱全,常見的有雙桃、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 "南有陽江,北有濰坊"。在國內,陽江與山東的濰坊匹敵,南北遙相呼應,成為中國南北風箏最大的兩個流派。
陽江龍舟節
歷初一至初五,陽江都舉行龍舟競賽,內地在江河(漠陽江、鴛鴦湖)劃龍船,沿海地區在海上扒艇仔,不近江河的地區則舞旱龍慶祝。
陽江龍舟一般長30多米,坐撓手50人,船上另有鑼鼓手各一人,以壯船威。龍舟扒完后,被埋在河(湖)邊,至第二年四月才又挖出來,初一至初四為小扒(分賽),初五為大扒(決賽)。獲獎者可得金豬一只和龍包(肉包子)無數等獎品。
特別的是,陽江每年龍舟節舉行的都是逆水賽龍舟。
陽江高留墟 陽春一年一度的高留圩,距今已有420多年歷史。因傳說凡在 這天在此買賣的竹器、藤編、木制品等,要被高留河水浸泡過之 后便永不蟲蛀。而遠近聞名的高留圩,沿著高留河擺賣,古墟中 人頭涌動,趁墟者多為三五成群、或攜老帶幼、情侶倆結伴高興 而來,滿載而歸。高流圩逐步擴大,圩古樸民風濃厚,經濟開發 潛力大,其規模及影響力在近幾所引發的商機也受到珠江三角洲 等地工藝商家的青瞇。陽春市在開發本地旅游文化資源的同時,準 備將高流圩變成每年一度的土特產交易會,廣泛吸引投資,建造特 色農業、特色家具業、特色古文化等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