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s id="0te5o"><table id="0te5o"></table></ins>

      2. <wbr id="0te5o"><ins id="0te5o"><table id="0te5o"></table></ins></wbr>
        <track id="0te5o"><ins id="0te5o"></ins></track>

          <video id="0te5o"><ins id="0te5o"></ins></video>
        1. 康輝旅行社旗下控股旅行社許可證:L-GD-CJ00026
          歡迎咨詢
          首頁 > 旅游指南 > 山西旅游指南
          山西山西 內蒙古景點介紹
          山西內蒙景點介紹

          平遙古城簡介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于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于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于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于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墻。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于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筑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筑、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平遙縣城墻。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墻。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墻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墻上筑的垛口,墻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筑以甕城,以利防守。城墻上原有料敵臺樓九 十西座,城門上原建城樓,四角處還有角樓,已大多殘壞,唯城墻依然如故。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還保留原有形制。 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 的實物資料。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平遙縣是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該景點完整無損,并于墻內建筑渾于一體,具有旅游和鑒賞價值。 古城南與介休市接壤,北于祁縣相鄰,是大運公路必經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內各種服務齊備,各種名吃、店鋪獨具特色,城外賓館、酒家、商場一應具全。 平遙牛肉以其純、真、鮮美名揚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古城,以它古老、雄偉的風姿屹立在晉中平原上。平遙,古稱古陶,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且為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同時,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于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商業和金融機體中生成。   

              平遙古城墻,始建于公元827—782年的周宣王時期。《平遙縣志》記載,西周大將尹吉甫、嚴允曾駐兵于此。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基礎上擴建為今日的磚石城墻。這座縣城明、清兩代500余年間,先后修葺26次。多次的修葺,使平遙古城墻日益堅固、壯觀。平遙古城墻,城池呈方形,略偏東南向。東、西、北三面線條取直,只有南墻沿河走向曲折。城墻周長6157.7米(12.3華里),墻高6-10米;墻外筑護城壕,深、寬各1丈。城門共有6座,各城門外曾設吊橋,甕城上筑重檐歇山頂城樓;四周各有角樓一座;四面墻體,每隔60米,筑觀敵樓一座,整個城墻上共有72座觀敵樓。傳說,城墻上有垛口3000個,觀敵樓72處,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賢人72的數字修筑的。民間,人民群眾根據地平面布局,有“烏龜城”之稱。平遙城墻,墻體內填土夯實,外周青磚砌裹,頂部鋪磚排水,城墻四角,各建角樓,東南角還建有魁星樓一座。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筑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筑、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平遙城的一個最顯著特點就是四合院式的民居,城內現存傳統四合院3797處,大部分仍在使用中,或許法國人對其的評語概括了它的實質:“平遙充分的體現了中國高墻大院下的古老文化。” 舊時的平遙城是票號、富商匯集地,嚴謹而不呆板的住宅布局,精美、古樸的建筑工藝,都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藝術水平和民族特色。

          喬家大院簡介

                著名的建筑專家鄭孝燮說過:“北京有故宮、西安有兵馬俑、祁縣有民宅千處。”祁縣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匯江南 河北之大成,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喬家大院,喬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于一九六五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五年在此籌建民俗博物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對外開放,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第一院和第二院為喬家歷史和喬家珍品兩個專題陳列。后四院主要陳展民間工藝、衣食住行、歲時節日、婚喪嫁娶、農商習俗等九大部分,祁縣民俗博物館是一所以清末民初漢民族生活習俗為主要內容的大型博物館開館十多年來,還先后接待游客;600萬余人次,其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喬石、劉華清、尉健行、李鐵映等;有專家學者費孝通、胡繩、賈芝、羅哲文、烏丙安等;有香港、臺灣、日本、新加坡、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參觀團體;曾有三十多個影視劇組在我館在先后拍攝過,如《大紅燈籠高高掛》、《昌晉源票號》等電影電視劇。從而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獲得了各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好評,一九九零年獲國家級文物先進單位稱號和省級文物系統文明單位稱號,一九九五年被評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點之一,并被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慶 年間,占地面9180.8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042.4平方米,是一座集中體現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獨特風格的宏偉建筑群體,外視威嚴高大,宛如城堡,內視則富麗堂皇,既有跌巖起伏的層次,又有變化意境的統一規范,結構考究,選材精良。院內斗拱飛檐、石刻磚雕、牙版樓、彩繪金裝隨處可見,工藝精湛,各具特色,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藝。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學和居住民俗研 究價值,被許多專家學者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故有“皇家有 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好多學者參觀完畢都贊嘆;“喬院三晉絕,民俗一精華”。它與淳樸的民俗陳列渾然一體,可謂是珠聯壁合,相映成輝。

          喬家大院位于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筑群體,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征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墻,高三丈有余,上邊有掩身女兒墻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贊美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參觀后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著喬家。”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墻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里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筑考究,規范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 140余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后,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后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后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筑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后,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欞而無門戶,在室內筑樓梯上樓。特點是墻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里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后,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后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于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后,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臺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臺上可觀全院。由于兩樓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后,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占用權。喬家取得占用權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并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后,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致。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后,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占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瑯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并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后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大門頂端正中嵌青石—塊,上書“古風”。雄健的筆力同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質樸生活作風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尋味。大門對面的掩壁上,刻有磚雕“百壽圖”,一字一個樣,字字有風采。掩壁兩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題贈的一付意味深長的篆體楹聯:“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額是“履和”。這同作為巨商大賈的喬家所秉承的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進入大門,走完那長長的甬道,西盡頭處是雕龍畫棟的喬氏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祠堂裝點得十分講究,三級臺階,廟宇結構,以獅子頭柱,漢白玉石雕,壽字扶欄,通天欞門木雕夾扇。出檐以四條柱子承頂,兩明兩暗。柱頭有玉樹交榮、蘭馨桂馥、藤羅繞松的鏤空木雕,裝飾精彩,富麗堂皇。額頭有匾,上書“仁周義溥”四字,李鴻章所題。祠堂里原陳列著木刻精雕的三層祖先牌位

          五臺山簡介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區的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周五百余里。中 心地區臺懷鎮,距五臺縣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

          五臺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陸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億年以前。到震旦紀時期,又經歷了著名的“五臺隆起”運動,形成了華北地區最雄渾壯偉的山地。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了五臺山,至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冰緣地貌。五臺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發育典型,已經成為全國研究對比的重點地區。五臺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本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充分顯示了其在地學位置中的作用。

          五臺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米,為華北最高峰。層巒疊蟑,峰嶺交錯,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

          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余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濕以后,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干字隱。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載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

           清泉碧池,滿山鑲嵌,歷史上譽為有靈氣者二十余處。其中躍魚石窟,位在山崖,徑有尺許。每年清明節前后,窟中有魚隨流水擁擠而出,甚至于破身暴鰓,五六月后方止。魚大者過斤,小尾數兩,多為鯉魚和鯽魚,味道特美。清人張紳描述其為“不許鷹鶴渡,誰知鯨鯉來。沖風疑破壁,激水自生雷”。

          佛洞妙石,得名者三十余處。其中牛心石,狀如牛肝。傳說牛魔王歸依佛教,修成正果。其妻羅剎女情絲難斷,追趕到此。牛魔王剖腹自殺,以明心跡。后化作此石,刮削石粉食后可療心疾。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臺山,叢臣競請鑿取。康熙皇帝御筆“歲月”二字,意謂石頭雖大,歲月無情,任意鑿取,必然毀了名勝。

          《清涼山志》是這樣描述五臺山的:“清涼山者,乃文殊大士之化字也。……雄據雁代,盤礴數州,在四關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鄰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陵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擁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勢,難以盡言。五峰中立,千障環開。曲屈窈窕,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嵐,幕百重之峻嶺。巋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狀焉。其間,鳴泉歷歷,萬壑奔飛。嘉木森森,千巒彌布。幽涵神物,蓄泄云龍。縈紆盤據,無非梵行之棲。隱顯環匝,盡是真人之宅。雖寒風勁冽,瑞草爭芳。積雪夏飛,名花競發。白云凝布,在萬里之澄江。杲日將升,見一陂之大海。此其常境也。”五臺山的奇秀風光,可謂千古傳誦。

           五臺山最奇妙的自然景觀,莫過于“圓光”射游人之影。一般的彩虹,多發生在降雨以后,呈弧形。五臺山天不下雨,也會出現彩虹,呈圓環狀,有時圓環可達到內外兩圈。更為奇特的是七彩圓環中,會出現各種景觀,或飛禽、或跑獸、或殿堂、或佛像、甚至是觀察者自己。這種由物理、地理、氣象等諸條件綜合巧匯成的自然景觀,壯麗神秘,歷來被宗教界視為“鎮山之寶”。

          五臺山,植物品種多達600余種。其中優質牧草近400余種,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導致了歷史悠久的“六月騾馬大會”。有觀賞價值的開花植物 200多種。唐代武則天探家回并,聞聽佛地花異,曾從五臺山移植了許多名貴花草,栽種在御花園內。藥用植物 150余種,其中臺參、黃茂、黃苓等藥材質量上乘,名聞中外。菌類植物臺頂香蘑,既是珍貴藥品,又是食用佳肴。歷史上被欽定為貢品,今天已成為饋贈親友的上乘禮物。夏秋之季登臨五臺山,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而在山陰古洞中,又可以欣賞到“千年冰”、“萬年雪”,真可謂“敷演清涼,四時風雪飄飛,幻出銀裝世界;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開,翻成金色乾坤”。

          五臺山,最早稱五峰山,是說重山復嶺中突兀拔起五座主峰。宗教活動在山內盛行以后,發現“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依據中國歷史上“臺”的發展演變過程,改稱為五臺山。另外,五臺山還有清涼山、紫府山、圓光山、白云山、雁門山、靈鷲山、五頂山、五龍山等別名。或據史實,或依經籍,或源傳說,無不情趣盎然。

          五臺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來命名。分別稱為東臺、北臺、西臺、南臺、中臺。五臺具指,東臺望海峰、西合掛月峰始終如此。其余三臺歷史上曾發生過變化。北臺,最早定為大黃尖山,后改為葉斗峰;中臺,最早定為葉斗峰,后改為翠巖峰;南臺,最早定為翠巖峰,繼改為古南臺,最后定為錦繡峰。五臺具指的變遷,應是歷史上宗教活動中。必由北向南發展的客觀反映。

          今五臺山五座主峰,東臺、北臺、西臺、中臺為一列山脈,南臺獨立為峰。山石多為片麻巖、大理巖、石英巖組成,強度較大,不易剝蝕。形成了山頂平緩,可降飛機;溝谷縱深,狀如u形的特殊風貌。五座臺頂,又各具景觀。東有離岳火珠,北有玉澗瓊脂,西有麗農瑤室,南有洞光珠樹,中峰則有自明之金,環光之壁。一代詩宗元好問驚嘆:“此景祗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東臺名望海峰,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五米,頂端若鰲脊,環周三里,建有望海寺。佇立臺項,可見云霧在群山中彌漫,露出點點山尖,其情景,有如海上浮舟。云海時而平靜,輕柔如絹;時而上下翻騰,云浪滾滾。云海上的峰尖時隱時現,象是在急浪中飄游。登頂觀日出,能見一輪紅日躍出云海,海天一片通紅,猶如紅綾,煞是壯觀。

          南臺名錦繡峰,海拔二千四百八十五米,頂端若覆盂,環周一里,建有普濟寺。《清涼山志》稱:“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

          西臺名掛月峰,海拔二千七百七十三米,頂平廣,周二里,建有法雷寺。由明月西沉時遠望,有如懸鏡而得名。

          北臺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為“華北第一峰”,其頂平廣,周四里,建有靈應寺。民間有“躺在北臺頂,伸手摸星星”的說法。《清涼山志》載:“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風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其上曝晴……時或猛風怒雷,令人悚怖。嘗有大風,吹人墮澗,若槁葉耳。東望海氣,北眺沙漠。”

           中臺名翠巖峰,海拔二千八百九十四米,頂平廣,周五里,建有演教寺。該峰與北臺、西臺接臂而座,南眺晉陽平川,北俯雁門雄關。巔巒偉峙,翠靄浮空,故名翠巖峰。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圣地,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并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五臺山,以其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來,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勝數,中外佛教信徒和游人紛至沓來,朝山禮佛和參觀游覽。

          五峰巍然,頂皆平廣,千峰環開,鐘靈毓秀,佛家以此為佛山靈區。《大華嚴經》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寶藏陀羅尼經》也稱:“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后,于前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日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大震那,或震旦國,都是指中國。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是梵語音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有時稱文殊大士,有時稱文殊童子,都是指種種應化。《華嚴經》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同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文殊菩薩侍左方,其塑像多騎獅子。一般的佛教經典都記載,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演教之區。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出生于公元前七——六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過后稱為佛陀,略稱為佛,意思就是覺悟者。因他的家系屬釋迦族,一般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就是釋迦族圣者。釋迦牟尼是王子,曾娶妻生子,后出家苦修,成道后旅行古印度各地,宣傳他的教義,信徒弟子也越加增多。經典所載,佛說東北方有山曰五頂,釋迦佛的左脅侍,專司“智慧”的文殊菩薩于中說法,因此,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也名揚海內外。

          究竟在什么時代,五臺山開始創建寺院呢?

          據多種古籍記載,五臺山在東漢永平年間已有寺廟建筑。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端坐祥云,從西天飄然而來,知是有佛感應,隨即派大臣蔡暗、秦景等人向西尋訪,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經佛像,并巧遇正在當地傳教的天竺國(今印度)高增攝摩騰和竺法蘭,即相邀同至中國。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漢使以白馬馱載經卷和佛像到了洛陽。漢明帝一見釋迦牟尼佛像,果然和夢中所見一樣,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陽白馬寺。

           

          錫林郭勒大草原介紹

          錫林郭勒系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河。錫林郭勒盟位于祖國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 1098 公里;東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西接烏蘭察布盟,南與河北省承德、張家口毗鄰,總面積 20.3 萬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全盟轄 9 旗 2 市 1 縣和 3 個自治區級綠色產業開發區,盟內有蒙、漢、回、達斡爾、鄂倫春等 24 個民族,總人口 92 萬,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9.6% 。有二連浩特和珠恩嘎達布其兩個陸路口岸,其中二連浩特市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地級市,屬國務院批準的沿邊開放城市,是我國連接蒙古國、俄羅斯和中亞、東歐各國的重要大陸橋。

           

           

          錫林郭勒草原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較平坦開闊,可利用優質天然草場面積 18 萬平方公里。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東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錯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巖臺地零星分布其間。東北部為烏珠穆沁盆地,河網密布,水源豐富。西南部為渾善達克沙地,由一系列壟崗沙帶組成,多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 800 — 1200 米之間,寒冷、多風、干旱,年平均氣溫 1 — 2 ℃,無霜期 90 — 120 天。年降水量從西北向東南為 150 — 400 毫米,屬中溫帶半干旱、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錫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迅速,風多風大雨量少;夏季涼爽多雨,雨量變率較大;秋季天氣涼爽,天氣晴朗,風力不大,氣候穩定;冬季漫長嚴寒,總降雪量一般在 10 — 20 毫米。錫林郭勒盟境內河流縱橫,湖泊密布。河流大多數為內陸河,主要有烏拉蓋河、巴拉根河、錫林郭勒河、高格斯太河;外流河有灤河水系。全盟有大小湖泊 1363 個,天鑲地嵌在遼闊的草原上,總蓄水量 35 億立方米,其中淡水湖 672 個,蓄水量 20 億立方米。較大的湖泊有 4 個:烏拉蓋湖、查干淖爾、白音庫倫諾爾湖、浩勒圖音諾爾湖。

           

           

          美麗遼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尤其以草原旅游資源豐富、草原類型完整而著稱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備,地上植物達 1200 多種。境內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生物圈網絡的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每當盛夏來臨,風光迷人的烏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高貴的芍藥花與美的山丹花爭奇斗妍,片片白云在無盡的藍天中飄游,牧人策馬,牛羊游動,加上蒙古包縷縷的炊煙與緩緩行駛的勒勒車,定會使溶入大自然的游人頓感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繁花似錦的灰騰錫勒典型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錫林河九曲十八灣象是飄落在草原上的潔白哈達,足可使您留連忘返。當您步入這塊神奇的土地,便可領略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

           

           

          歷史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由五個部落組成,由東向西為烏珠穆沁、浩濟特、阿巴哈納爾、阿巴嘎和蘇尼特五大部落組成。 1958 年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合并成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部落也融入到錫林郭勒草原上。其中察哈爾部落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黃金家族蒙古大汗的住帳部落,阿巴嘎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別里古臺的后裔和臣民。他們至今仍然完整的保留著草原游牧文化與風俗習慣,從服飾、飲食、民居到歌舞、婚嫁、禮儀、節慶等,在整個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如正藍旗的奶食加工最為優秀,成為歷代皇帝的貢品;正藍旗的蒙古語被確定為現代蒙古語標準音,即蒙古語的普通語,僅從這一點也說明了錫林郭勒大草原在蒙古歷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這里有橫貫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長城與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遺址,還有典雅莊重的洪格爾巖畫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馬峰;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的貝子廟與祭祀圣地白音查干敖包把宗教與蒙古族文化溶為一體,世界聞名的“恐龍之鄉”通古爾盆地喚起您濤聲依舊。這里既有一望無際、空曠幽深的壯闊美,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態美;又有藍天白云、綠草如茵、牧人策馬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錫林郭勒盟擁有美麗的草原自然風光、古樸的蒙古族風情以及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眾多的文物古跡、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氣候,旅游開發潛力巨大。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視草原旅游業的發展,并把它定為三大特色產業之一來抓。依托這些豐富的草原旅游資源,錫盟先后培育開發了騎馬、乘駝、射箭、坐勒勒車、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飾表演、體驗牧戶生產生活等旅游項目,推出了“環錫林浩特天然草原游”、“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草原生態游”、“烏珠穆沁草原游牧部落特色游”、“阿爾山圣泉康復保健游”、“草原牧羊游”、“錫林郭勒草原民俗風情游”、“草原婚禮游”、“沙源治理游”、“元上都遺址探密游”、“恐龍墓地游”、“中蒙邊境游”、“草原那達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險游”,自行車拉力賽、摩托車、汽車越野賽、狩獵、滑冰、滑雪等等特種專項旅游。旅游活動項目獨具特色、豐富多彩。

           

           

          錫林郭勒交通通信便捷,旅游購物市場活躍。目前錫盟以盟、旗所在地為中心,以國、省公路為主干,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交通網絡,通往各景點的路也基本上實現了黑色路面。錫林浩特鐵路已與集通鐵路線接軌正式通車,每日往返呼和浩特的旅游列車朝發夕至。錫林浩特飛機場能夠起降波音 737 客機,可直飛北京、大連和呼和浩特,旅游旺季每日都有航班。 207 國道張家口至錫林浩特段加寬改造與京張高速公路的竣工,大大縮短了京津冀及以南地區的游客到錫林郭勒大草原旅程的時間,從北京出發陸路方面 4 個小時左右可進入錫林郭勒草原, 7 個小時左右可到達錫林浩特市,北京至錫林浩特航班僅用 40 分鐘即可到達,交通十分便利。盟內通信便捷暢通,并已建成盟、旗(縣)、蘇木(鄉)、嘎查(村)四級農村牧區信息服務網絡,其中 60% 的蘇木(鄉)政府已接通互聯網。電力供應充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高。旅游購物市場十分活躍,全盟利用當地產的肉類、乳品、骨、角、毛、瑪瑙、植物及金、銀金屬等開發設計生產出各類風味食品、工藝品、紀念品 400 多種,可滿足不同地域游客旅游購物需求。

          錫林郭勒大草原之所以深受世人矚目,就在于它是一個天然的綠色寶庫,擁有無以倫比的草原旅游生態資源。“十五”期間,錫林郭勒盟將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發展草原特色旅游業,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并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加大對草原旅游業的投入。在此基礎上,錫盟今后要以大力發展國內旅游為基礎,以開發國際旅游為重點,突出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獨特自然景觀和濃郁的蒙古族風情,建設符合國際旅游標準的草原旅游景區(點)和獨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服務設施,力爭在 2010 年以前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旅游接待服務體系,成為我國北方新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旅游地區。

          錫林郭勒草原有最藍的天,最白的云,最清的風,最綠的草,有最獨特的風情…… 來吧,朋友,踏著優美的旋律,伴隨著蒙古族長調,傾聽著馬頭琴的訴說,走進美麗的錫林郭勒草原,這里會給您帶來最快樂的時光,因為這里有熱情好客的人們。

          響沙灣旅游區地處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境內,距包頭市以南50公里處,以沙漠景觀和響沙奇觀為主要特色,此外,還有沙湖、沙地綠洲、蒙古族風情等景觀。

           

          響沙灣介紹

           

            這里沙丘連綿分布,景色壯觀,嫩黃色的沙漠,一望無垠,景區內有東西500米長的沙灣,呈彎月狀,沙丘高度110米,坡度為40度,從沙丘頂部滑下,沙子會發出轟鳴聲,形成著名的“響沙”奇觀,是罕見的自然景觀。除此以外,在這里騎駱駝、玩滑翔傘等項目都將讓你興奮難忘。

           

           

          響沙灣在蒙語中被稱為“布熱芒哈”,意思是“帶喇叭的沙丘”。它坐落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境內庫布其沙漠東端,北距草原鋼城50公里,高大的沙丘呈月牙形狀約有80多米高,橫亙數公里,金黃色的沙坡掩映在藍天白云下,有一種茫茫沙海入云天的壯麗景象,好似一條金黃色的臥龍。

           

             在這里滑沙,真是件最愜意不過的事了,坐在沙丘上,雙腿前伸,用力下滑時,耳畔會響起“嗡嗡”的轟鳴聲,隨著下滑速度的加快,聲音也越來越響,令人驚異不已。騎駱駝沙海探奇則是另一種體驗,在搖曳不定的駝背上,明麗的藍天、白云、黃沙都悠遠無邊,讓人有一種神游物外的不真實感。

           

           

            響沙灣的沙漠面積約有1.6萬平方公里,沙坡斜度約50°,其上沒有任何的植被覆蓋,從沙丘的頂部向下滑會響起“嗡嗡”之聲。響沙灣的沙鳴奇跡至今仍是一個謎團,干百年來,人們解釋不了響沙的成因,卻賦予它許多美麗的傳說。傳說很早以前;這里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喇嘛廟,正當千余喇嘛聚眾頌經,擊鼓吹號時,突然狂風大作,傾刻間,將寺廟掩埋在沙漠之中,這聲音,便是喇嘛們冤魂未散,至今仍在擊鼓、吹號的聲音..... 傳說固然美麗,但不能揭開響沙之迷。近年來學者提出了“地形說”、“共鳴箱原理”、“靜電學說”來揭示它的成因,還有人認為,響沙灣沙丘之中的含金量較大,因此發出響聲;也有人認為沙漠表面的沙子細且干燥是沙鳴的原因。然而,沒有哪種解釋將響沙灣的謎團徹底解開。

          這幾年,響沙灣又開發了騎駱駝游沙漠、沙漠滑翔傘、滑沙車、地方民族歌舞等旅游使得響沙灣更具魅力。

          在祖國的最北方,有一片中國最大的草原——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這里地域遼闊,風光旖旎,水草豐美,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布的湖泊,組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一直延伸至松濤激蕩的大興安嶺。

           

           

          這里夏季氣候宜人,空氣凈透,是避暑度假的勝地;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是滑雪、打獵和冰上運動的好去處。額爾古納河流域是蒙古族的發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咤風云過的古戰場。

           

           

          在被譽為“中國第一曲水”的莫爾格勒河畔,有一個“金帳汗蒙古部落”,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著名旅游景點。這里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歷史上許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長壯大,繁衍生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這里秣馬厲兵,經過與各部落的爭雄,最終占據了呼倫貝爾草原,他利用這里的資源和無數驍勇的騎士,完成了統一大業。金帳汗部落的布局,就是當年成吉思汗行帳的縮影和再現。

          藍天白云、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裊裊炊煙,呼倫貝爾是世界少有的綠色凈土和生靈的樂園。茫茫無際的天然牧場,清新寧靜,置身在美麗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開朗。圍著紅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帶舞,那嘹亮悠揚的蒙古長調伴你直至夜深……7月正是去呼倫貝爾的好時候。

           

           

          在草原深處,有最原始、最淳樸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鄂溫克、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將以特有的豪爽、奔放與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來。穿越吉布胡朗圖,你將能品味飛鳥成群、水天一色、氣勢磅礴的呼倫湖和新開湖;住進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嘗親手宰殺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頓鮮嫩的手扒肉,讓朝霞般的篝火點燃你無限的熱情和美好的希望;體會草原牧民賽馬、套馬、馴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臺賽、祭敖包……當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吧!

          呼倫貝爾草原介紹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國現存最豐美的優良牧場,因為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所以又有“最純凈的草原”之說。

            在幾千條大小河流的滋養下,每到夏季,這里鶯飛草長,牛羊遍地,你可以在草原上騎馬、騎駱駝,觀看摔跤、賽馬、烏蘭牧騎的演出,吃草原風味“全羊宴”,晚上的篝火晚會,更讓你盡情體驗游牧民族的獨特風情。

          廣州康輝國際旅行社網絡銷售部 版權所有 門店:荔灣中山八泮塘店(泮塘牌坊正對面) 旅行社電話:400-888-3130 包團旅游 - 員工出游 - 團建活動 - 私人定制 負責人:丁暨 質監138-0888-5313
          版權說明:本站風景圖片大部分自行拍攝,轉載請注明來源廣州康輝旅游,部分圖片來源供應商和網絡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南路123號金匯大廈7層(廣州康輝總部) 如有涉及侵權圖片和字體,請與本站聯系,我們將馬上刪除!保護版權人權利 法律顧問:徐煉律師
          粵公網安備 44010302000753號 旅行社經營許可證號:L-GD-CJ00026 ICP備案號:粵ICP備19066411號-3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亚洲产国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乱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

            1. <ins id="0te5o"><table id="0te5o"></table></ins>

            2. <wbr id="0te5o"><ins id="0te5o"><table id="0te5o"></table></ins></wbr>
              <track id="0te5o"><ins id="0te5o"></ins></track>

                <video id="0te5o"><ins id="0te5o"></ins></video>
              1. 最新精品国产偷自在线 | 欧美、日本v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一区二图三区国产精品 | 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亚洲欧美动漫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级天堂 | 亚洲第一簧片在线 |